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岛、全市首个高校实验室共享平台实盘配资杠杆,广州大学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集聚区……
近年来,以“首个”为标志的重要创新平台、创新成果纷纷落地广州大学城,并转化为区域发展的产业新引擎。
在粤港澳大湾区5.6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上,坐落于番禺小谷围岛上的广州大学城以仅0.3%的土地造就了一座大湾区人才最密集、创新最富集的人才城、创新城、产业城。
目前,广州番禺区、广州大学城管委会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将坚定锚定国家所需、湾区所向,始终与国家战略、大湾区发展同频共振、命运相系,推动环大学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带建设,推动创新成果“1-N”突破,加强与南沙紧密对接,推动广州大学城更好服务湾区、辐射全国。
人才城:数十万英才建湾区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与科技、人才话题被摆在至关重要位置,进一步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下,“百万英才聚南粤”行动计划正火热开展,广州大学城及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全力配合,大学城内“最强春招会”轮番举行,大湾区各大名企优企进入大学城举办招聘会“揽人才”,场面火热,实现大学城人才与大湾区企业的精准对接。
“高水平大学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连接点。通过大学城的一场场招聘会,我们感受到了现在大学产学研对接的紧密。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大学就设置什么专业,实验室就专攻什么方向。”一位前来大学城招聘的番禺区专精特新企业人力总监王先生告诉记者。
广州大学城,首先是一座人才城。数据显示,广州大学城12所高校学生人数约19万人,占据全城在读大学生的11.6%。也就是说,广州每9个大学生至少有1个在大学城读书。
建设20年以来,广州大学城累计培养了超过80万的毕业生,从这里走出的很多优秀青年,已经在科技创新产业等各个领域挑大梁、当主角。中山大学毕业生、探迹科技CEO黎展入选《财富》杂志“全球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榜单,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独角兽企业乐摇摇创始人陈耿豪荣获2021“物联之星”年度评选之“年度卓越人物奖”,广州中医药大学毕业生、九尾科技创始人王锐旭入榜《2017胡润30×30创业领袖榜》,他们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近几年发布的胡润U系榜单中,番禺区上榜的9位青年创业者代表均来自广州大学城。
一座城市,拥有年轻人,即拥有未来。有了广州大学城这座源源不竭的“人才库”,广州及大湾区就有了青春的资本与创新的活力。广州大学城培养的青年才俊半数以上留在了大湾区及广东,成为大湾区建设的青春力量,是服务广东、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全国的重要“人才摇篮”。
创新城:大湾区超级“创新源”
大学,是城市发展的创新源头。当下,广州大学城正厚积薄发,不断放大高校集聚、创新集聚的“智核”效应,为城市发展蓄能聚势。
广州大学城各大高校正瞄准世界前沿,加力创新突破。去年12月22日,广东工业大学启动诺奖得主康斯坦丁联合实验室,该联合实验室将汇聚高端人才,与世界顶尖科研团队携手合作,探索智能材料与绿色电化学领域前沿科学,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智能材料与绿色电化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实验室外方主任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表示,在广工设立联合实验室是开展交流合作的重要一步,它将作为一个创新与研究中心,汇聚不同机构的专业知识和资源。他希望能通过联合实验室,在智能材料和绿色电化学领域开展前沿研究,与广工开展更加广泛密切的合作,培养更多优秀的科研人员,并持续推动研究成果应用转化。
在大学之外,广州大学城正搭建起丰富的创新载体和平台,培育起创新创业的沃土。这里拥有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以及各类科研平台213个;这里拥有广州大学城青创汇、创智园、健康产业产学研基地、国家数字家庭产业基地、信息枢纽楼等5个科技产业园区,入驻企业近700家,从业人员达2万名;
这里累计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国家级众创空间4个、港澳创新创业平台2个以及高校双创基地12个,建成和在建孵化空间达到近100万平方米。
此外,广州大学城还坐拥一批以未来科技和应用型技术为代表的科创型企业,累计孵化培育企业超1200家,其中包括全球独角兽创新企业2家(小鹏汇天、探迹科技)。毫无疑问,广州大学城就是一座超级“创新源”。
除了创新资源的巨大优势,广州番禺区、广州大学城管委会也拿出真金白银,真心实意地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更优的生态。自2017年启动“青蓝计划”以来,番禺区累计投入近1.5亿元资金,引进落地739个“青蓝”项目,累计获得约19亿元融资和万余项知识产权。2023年创新推出的广州大学城“创二代”工程,已培养近500位“创二代”之星,促成119家企业注册落地,构建起多元化创业人才体系。
产业城:孕育大湾区“硅谷”
在创新领域,有个经典理论:创新既依托“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更需要“从1到N”的迭代性、扩散性发展。
梳理广州大学城20多年的发展,正在上演一场场“无声”突围:聚集起12所湾区顶尖高校,一批原创性创新从实验室诞生,一批独角兽级科创公司成功创业,迈出“0到1”第一步;持续强化创新载体建设,打造创新生态,跨越“1到10”的创新成果转化;未来将奋力跨越“10到N”阶段,加速创新扩散,以更强力量辐射大湾区,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持续输入创新成果、产业火种,再造硅谷式创新高地。
如今,在小谷围岛外更广阔的番禺腹地区域,番禺汽车城、狮子洋增长极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区(智造创新园)等平台专注“10-100”产业应用规模化“智造”功能形成智能制造集聚区,锻造出千亿元产业、年营收超千亿元企业等构建而成的千亿产业引擎,形成大中小企业共存、“草灌木林”共生、热带雨林式产业创新生态。
与此同时,广州大学城正在积极与南沙对接,与南沙区共建产业孵化育成平台,打造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与南沙新区联动联合举办大学城高校宣介会,携手南沙共同推动大学城高校创新成果转化,全力以赴建设大湾区。
广州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广州大学城拥有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原创创新资源优势,“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中,广州大学城作用重要、使命重大,是名副其实的湾区‘智核’。随着广州大学城创新资源优势充分释放,在不久的将来,以此为中心将崛起一座大湾区‘硅谷’。”
可以说,广州大学城的使命正是将高校实验室的“微光”转化为驱动湾区发展的“炬火”。当下,广州大学城这片热土正以青春之姿,全力服务湾区、辐射全国,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大学城答卷。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肖桂来 李波